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师发展    好书共读    “四有”好教师读书分享(第十期 张竹):《中国哲学简史》
创建时间:2022-06-23 15:55

“四有”好教师读书分享(第十期 张竹):《中国哲学简史》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中国哲学简史》

引言:

     最是书香能致远,春风化雨润无声。为进一步丰富“四有”好教师团队的读书生活,完善“四有”好教师团队发展体系,切实提升“四有”好教师团队读写研能力,本微信公众号开辟“‘四有’好教师团队——悦读苑”专栏,以期展现我校“四有”好教师团队的阅读风采,发挥“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进一步打造书香校园,为建设书香淮安贡献力量。本期为我们推荐分享的是“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张竹老师。

推荐语:

哲学是教育学的立论基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处处折射出教育哲学的思想光芒。教育实践需要回归教育本真价值,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哲学,引领教育改革。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先贤的思想对当下教育仍旧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教与学这对共生关系的辩证思考,两千多年前儒学大师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提出:“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全部哲学,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都可以理解为:“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正如“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这三个著名哲学问题。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是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发展情况做出的一个简要梳理。

虽然名为“简史”,但这并不是说写好《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除了简明,还需扼要,其所述文字、所引经典都必须是精挑细选的、有代表性的、真实准确的。

全书分上下册,上册主要包含十四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诸子的由来;

孔子:第一位教师;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儒家的理想主义者流派:孟子;名家:辩者;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韩非子与法家;儒家的形而上学;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下册主要含十章内容: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中国佛学的基础;禅宗:潜默的哲学;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悦读心语:

一、溯源中国哲学二十五个发展阶段

哲学是研究人该怎么过一生的学问。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该怎么过一生?人与其他人该如何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这就属于哲学范畴。从古至今,不断地有人在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就成了哲学。我自己也经常会思考哲学领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是却思考不出什么,因为解释得再合理合情,脑子里的一些思辨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就需要读中国哲学简史,通过这种哲学书籍来寻求一些行业词汇,描述和解释思考的事情。我们所遭遇的烦恼、困顿与悲苦都能从先哲们的思考中找到慰藉。古人的智慧,他们思考的问题,远在我们之上,这一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所替代不了的。

书中提到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悟;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悟;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悟。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全书最后写到“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静默是禅宗里面的第一境界,沉默是另一种东西,冯老用词很精确。这句话让我们想到尼采的“人和树一样,他愈求升到高处和光明,他的根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我想就是要多思考,提高自己的境界,然后就可以不用说话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用哲学的思想来看教育!

二、基于教育哲学要回归教育本真价值

价值论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教育的价值是教育哲学的核心议题,更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动力。由于教育实践者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同,教育实践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有的教育行为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了政治性价值取向;有的教育行为强调选拔人才,关注人的技能培训,表现为经济性的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论认为,教育既有政治性的价值,也有经济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文化性价值,但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是教育性价值,即教育的本真价值,或称教育的元价值。

教育的本真价值是对人的生命的发展价值,即通过教育使人得到身心健康发展,智能和潜能能够逐步开发。教育的本真价值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基础,没有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没有了教育的其他价值。学校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体,互助共进,教学相长;学校要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充分挖掘每个人的天赋才华。

三、基于教育哲学要顺应认知规律 

认识论是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教育哲学来说,认识论是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

教育实践中从课程建构到教材编写,从课堂教学到考试测量,这些主要的教育行为都要遵循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偏离认识论基础,教育行为就会走弯路,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教学的组织过程,需要对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遵循,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知识体系建构规律的遵循。教室本源于自然,但是当师生在教室里的时间长久之后,教室的围墙就成了阻隔师生与自然相通的屏障。

 四、基于教 育哲学要统一理论与实践逻辑

教育实践中往往提出 一个口号容易,但要把教育的口号和理念真正落实,就需要厘清教育理念的理论体系,并建构与理论逻辑相适应的实践与逻辑。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实践是“盲人摸象”,没有实践落实的理论逻辑是“纸上谈兵”。

基于教育哲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厘清教育实践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实现两者统一。

学校在课程构建中要准确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实践起点、理论支持、师生相生、价值引领的四棱锥型课程建构逻辑。这一课程建构逻辑,把课程生成与产出、过程与结果、资源和空间、主体与客体有效整合为一个逻辑整体,构成了课程建构稳定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整体。基于这样的逻辑,各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和问题中尽情遨游。学生们在自然的遨游中到达知识、认知和情感的彼岸,教育过程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过程中完成。

五、基于教育哲学要把握教育真谛

教育真谛就是教育本体,其核心是如何认识教育的问题。自从有教育学这门学科开始,对教育本体的认识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行为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即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与媒介(或教育的影响)。对教育的本体认识,就是如何认识这三个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被教育者是教育三元素的根本。从生物科学知道,高级生命诞生伊始就本能地具有了生理性学习属性和需求。人作为高级生命从诞生伊始也具有强烈的学习本能和需求,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生命背景下被动诞生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影响始终在探寻一个能让被教育者有效接受的过程和媒介。教育哲学也是在努力回答教育的这一真谛,探寻教育的真正本体。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才华,发现并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是教育的天然责任。顺水推舟,顺势而为,不做学生天赋发展的阻力,即教育顺应学生的天赋方向;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才华,顺应学生的天赋方向,施加教育者的外在推动力,启迪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力量,为学生的天赋发展施加助推力,增加加速度,即教育加强学生的天赋发展;成就每个学生的天赋才华,每个学生的成长最终都是“自然”的过程,即自我完成的过程。“发现、发展、成就”,只有这样坚守教育真谛,回归教育本真价值,才能实现教育哲学的优质教育。

     (撰稿:张竹  审核:桑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