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管理    教研动态    聚焦“单元统整” 研“智善课堂”
创建时间:2025-03-17 15:55

聚焦“单元统整” 研“智善课堂”

 携一缕春日微风,赴一场智慧之约,启一场研修之旅。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第三次“融学·智善”课堂研讨活动如约而至。

母鸡母亲•母爱

本周语文组“融学·智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由谷雨老师执教《母鸡》一课。《母鸡》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英雄母鸡”的形象。课文通过描写母鸡从孵蛋到带领小鸡觅食、保护小鸡安全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母鸡无私无畏的母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读来令人感动。

课堂伊始,谷雨老师以“为英雄母鸡写颁奖词”为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研究母鸡“勇敢、负责、慈爱、辛苦”的具体表现,抓住母鸡的一系列动作和关联词,使学生逐步认识“鸡母亲”的英雄形象,感受浓浓的母爱,同时体会作者简洁明了、幽默风趣的表达特色。然后,由扶到放,由学生自主学习余下内容,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母鸡”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教学最后,播放班级学生与母亲合照视频,将文本拉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对母爱形成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在评课环节,四年级的傅丽老师、靖静老师、支羽老师分别从“启智、融智、创智”三个角度对本节课做出深刻点评。傅丽老师认为谷老师以“作者态度为何转变”的核心问题出发,设计了具有思维梯度的任务链,完成从具象到抽象品质的思维跃迁,这也正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生动实践。靖静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是以语言为舟,在真实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通过结构化任务驱动思维进阶,最终抵达文化认同的彼岸。这既是新课标理念的落地回响,更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诠释。支羽老师认为写作方法迁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深入学习文本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为母鸡写颁奖词,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最后钱文霞主任结合近期语文优课磨课、赛课经历对小语组老师提出期望:一堂好课要做到真和实,教师要扎扎实实备课,沉到文本和课堂之中;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宝贵的资源,这才是真语文的本色。

由已知到未知 助力课堂生长

本周的数学组“融学·智善”课堂展示活动由沈清云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层次分明,通过“复习迁移-对比探究-拓展延伸”三阶推进,呈现高效计算教学范式。课堂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生长点,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28×16的算理算法,然后通过对比48×16与128×16的运算过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计算背后的本质规律,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乘法计算知识体系。拓展环节巧妙突破教材局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评课环节,老师们积极畅谈自己的想法。林霞老师提出,可以从计算方法的结构化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算理的一致性;刘素梅主任认为,沈老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应注重抓住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帮助学生建构多位数乘法的结构化思维。施建国副校长强调,在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正确率同样重要。张怀玉副校长则指出,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是落实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策略,还强调了让思维可视化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在知识迁移中发展数学思维,在算法对比中构建体系化的认知。 

 

指向核心素养 深耕语篇教学

本周的英语“融学·智善”课堂展示活动由杨俊老师执教,授课内容为四年级下册Unit3 My day (story time)。课前三分钟Happy reading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好习惯。Homework feedback环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的一日活动,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围绕“My day”主题,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互动展示深化学习。任务导入环节,以学生做“小老师”的形式带读引领,激活学生已有的词汇和句型,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Listen and answer”,“Look and match”两项任务,梳理故事主人公Mike的一日日程安排,并分组讨论Mike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展示环节,各小组踊跃分享所制作的Mike的时间表,用英语描述Mike的一天,操练重点句型“I ...at...”,课堂氛围活跃,强化学生语言输出能力。整节课杨老师兼顾基础知识的夯实与思维的拓展,实现了“学用结合”的目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后研讨中,吴迷老师肯定了杨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紧紧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注重听、说、读、看图等多种能力的发展。韩老师提出这节课是在真实情境中帮助学生训练语言,提升素养。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在导入环节可以整合一下流程,让话轮可以有梯度的上升,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小小身躯撑起成长蓝天 平衡之间奠基未来力量

本周体育组“融学·智善”课堂展示活动由金然老师执教一年级的《平衡与支撑》。金老师采用情景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单膝单脚支撑、俯身直臂水平支撑、俯身直臂单双腿搭肩支撑等技术动作的练习,练习形式丰富多样,难度层层递进。

在合作与探究环节,金老师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两两合作完成低、中、高三个难度梯度的直臂支撑动作,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法,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最后的体能游戏环节,金老师设计了“大网捕鱼”素质游戏练习,该游戏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发展学生的灵敏、躲闪素质同时,强化了学生遵守规则意识和多人之间协作配合能力。

课后,体育组老师进行了深度的研讨,时昌松老师表示金老师的教学组织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组织流畅,思路清晰,主题鲜明,重难点突出,练习负荷适中,在注重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启旋律之旅,探索音乐奥秘

本周艺体组“融学·智善”课堂教学展示的是张欣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课《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马勒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是根据版画《猎人的送葬行列》创作的。小调,慢板,三段体,是一首描绘林中动物为猎人送葬的葬礼进行曲,整首乐曲融合着怪诞与忧伤。乐曲由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曲调进入,原歌的大调色彩变为同主音小调色彩,灰暗的旋律了无生气,显得很沉闷。随后出现的小号的圣咏和单簧管的幽咽透出狡黠与莽撞,还使用了移调和情绪的对比。乐曲两次被新的主题打断,第一次以一段茨冈旋律表现了夸张的哀泣,第二次则出现了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中“爱人的一双蓝眼睛”的曲调。这些变化是作曲家多重思绪的浮现,细腻而深邃,扣人心弦。

随后,课后教学研讨环节中,邱莹老师认为张老师针对学生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让学生体会大小调式音乐色彩的不同,引导学生自主感知乐曲各段落的不同情绪,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各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音乐色彩所产生的作用,并进行各段落纵向对比。刘星如老师认为对于乐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通过探究、体验、欣赏乐曲,体会交响曲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培养对交响曲的喜爱。陈玲老师建议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引导,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

拾遗录:解码民间美术

本周美术组“融学·智善”课堂展示活动由许贞香老师执教的大单元《非遗美术》中第二课时《民间美术的密语》,以探秘——感受——理解民间美术串联整节课堂。

课堂中融入AI生成视频发布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了任务解读、分析和规划,让学生以知情者、策划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得出两把解密小钥匙进行解密,从而创造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操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组合民间美术作品,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再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取学习有效信息去合理完成民间美术作品的学习任务,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最后进行情感升华——理解民间美术,通过视频,以“剪花娘子”库淑兰的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的对比,让学生感悟:贫困的生活并不能阻止劳动人民对生命和生活的歌颂与热爱,他们通过艺术世界来传递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希望。

课后,美术组老师进行了深度的研讨,王兰老师肯定其课堂融合AI技术,发布真实性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整个课堂知识链环环相扣,学生在做中学,课堂氛围轻松、愉快。颜娟老师说,许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创设民间美术的氛围,符合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情境中给学生试错的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创作实践。阮老师说,学生参与度高且对老师的问题理解准确,课堂有真实性的生成,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王慧组长总结:从图样解码到文化阐释再到创新应用来设计本节课的大单元设计,链接民俗文化,通过两把密钥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约定俗成的符号语言。学生体会了符号象征,图样隐喻,将其以美术形式在社会中的应用,做到了创新与保护,为下节课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每一次的研讨活动,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理念的更新。愿我们在教育路上,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就一条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学习之路。

撰稿: 支羽 高莹 许悦 时昌松 邱莹  张静

组稿:张佳佳

审核:刘素梅